利来国际最给力方向虎山行!河北邯郸籍“科学摸索奖”得回者李利
置身深山老林享受难得的谧静,感悟随笔中的心情记录内心的纯净,开凿隧道时发现古化石恐龙蛋的快乐……敢于怀疑又理性思考,拥有对事物强烈的热爱和好奇心,如今的李利平回忆起当初的选择,依旧没有一丝后悔。
“科学是主题,探索是精神。”李利平所理解的“科学探索奖”设置初衷,就是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去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而他自己,更是一脚步入这片“无人区”,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
“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该奖项于2018年设立,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联合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9月中旬,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利平榜上有名,成为山东大学首位获此奖项的青年科学家。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东臻底村是李利平的家乡。相传汉朝时,东臻底村由于地势低洼,洺河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抵御洪灾,村民便开始在村落附近修建堤坝。从小听老人们的讲述,李利平也开始对堤坝、防水水利工程有了最初的印象。自此,一颗小小的种子便在他的心中悄然种下。
李利平坦言利来国际最给力,大学毕业后,“留”盛行,自己也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犹豫之际,一通电话让他坚定地选择留下。电话那头,是李利平的导师,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导师告诉他:“土木工程真正的未来是在中国,而不是国外。中国幅员辽阔,我们有三峡大坝、沪蓉西高速、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如果你想做好这个专业,去国外是舍近求远。”听了这番话,李利平决定留下,始终将“脚上不沾泥的工程师,不是好科学家”的理念牢记心中。自此,他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破解重大灾害难题,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詹天佑成就奖获得者;荣获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团队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李利平深知利来国际最给力,土木工程不是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做好研究,必须真正深入工程现场,在现场发现问题,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李利平在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湖北宜昌)——岩溶水样采集(突水风险动态评估与控制)。
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关于“上天”,人类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下,也同样潜藏着规模巨大的地下工程。建造隧道、建造地铁、建造人防工程、建造地下防空洞……因为地下工程暗藏凶险,中国“入地”的进程一度很缓慢。
“上山量山伴日月,入地测地斗水灾,唯有蜡炬多壮志,敢叫隧道换新天”这首言语铿锵的小诗,是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利平的人生格言。
2022年10月15日,李利平和课题组在大西环工程项目现场(山东济南)。(图左二为李利平)
突水突泥和垮塌灾害分别被称为隧道建设中的“水老虎”和“下山虎”。而李利平却不信邪,偏向虎山行!
关于“水老虎”,要怎样发展装备,监测“水老虎”何时会跳出伤害人类,从而达到全方位预警、疏散人员撤离,基于这些想法,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工程测试,他发明了光纤微震突水专用监测仪,创新了隧道突水突泥监测预警方法利来国际最给力,成果应用于成兰铁路、京沪高速等百余座隧道工程,解决了世界最大规模公路双向八车道隧道群灾害防控等难题,确保了工程安全建造,获国家奖2项(第3、第4)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均第1)。
2021年5月,李利平和课题组在川藏铁路康定2号隧道1号横洞施工现场(四川康定)。(图左三为李利平)
相比“水老虎”,更难解决的是“下山虎”。掉落在工人头顶的石头往往不期而至,李利平通过大量研究最终发现了规律,开发出岩块小尺度和工程岩体大尺度模拟试验仪器,形成了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和锚固智能设计技术,实现了垮塌防控的智能化转型。李利平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等专家的一致认可:“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隧道层状围岩危险块体突发垮塌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也已在汕头湾海底隧道、都四铁路、泸石高速等工程推广应用,为我国重大工程安全建设保驾护航。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一直以来享有“七十二名泉”的说法。济南地下有多少泉眼不得而知,绕开这些泉眼打通地铁,是难上加难。
李利平带领课题组聚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山东大学联合济南轨道交通集团,针对掘进机法装备智能化提升需求,发展了掘进机智能系列化搭载装备与技术,研发了掘进机“五官一脑”装备系统:预报系统(火眼金睛)、地层识别(听波聪耳)、气体监测(超级巧鼻)、滚刀监测(钢牙神经)、注浆检测(号脉灵手)和辅助决策(人工智脑),成功搭载“智慧一号”盾构机,在济南地铁6号线成功下线,为泉域地铁安全建设和泉水保护保驾护航,人民网报道“济南地铁盾构隧道建设迈入“智能时代”。
2022年9月,李利平在济南地铁6号线“智慧一号”盾构始发现场。(图右一为李利平)
13年来,李利平坚持深入国家重难点工程一线,从三峡翻坝高速、宜巴高速走向成兰铁路、滇中引水、川藏铁路等,遍布湖北、云南、重庆等20余个省份……“在海拔4500多米的川藏铁路果拉山隧道,往前开挖100米氧气稀薄到让人举步维艰。”李利平说,面对高寒、缺氧的作业环境,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势必成为未来工程的发展趋势。
2013年10月,李利平在山东大学驻成兰铁路项目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图右一为李利平)
2020年9月,李利平在滇中引水海东隧洞(云南大理)。(图左二为李利平)
“把传统的土木工程改造为智慧工程,这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我希望有一天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脚上沾满泥土的工人在现场工作,而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指挥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机器人按照人类所发出的指令,在地下、在山区完成开挖、运输、施工、爆破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目前,李利平带领课题组开展“病害巡检和诊治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未来希望能看到一台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各个工地之间有序穿梭,让机器人走进更多更广阔的“工地”,和这些“机器人工友”一起造梦。
2021年9月,李利平和课题组在济南地铁一号线地铁巡检现场。(图右五为李利平)
十几年来,他矢志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在工程现场,创新育人模式,厚植家国情怀,把红色基因烙印在万千工程——推动完善“支部建在课题组上,红旗插在阵地上”的支部建设模式。
坚持树德立人,深耕交叉融合科创育才——扎根齐鲁大地新基建,打造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产教融合的“山大范式”,持以多学识育良、以多科创赛优、以多工程培精的育人理念,推动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杰青等国家级人才3人次,特别是后备青年人才实力强劲,7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培养的博士后和研究生等获科创类国家级大赛金奖、铜奖及省级一等奖10余项,成为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产教融合的示范引领和育才新阵地。
他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在学生培养、联合实验室与学术平台等方面持续突破。多次应邀为发展中国家做隧道工程与技术培训,遴选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隧道工程学部隧道施工与灾害控制学科主席,为我国在地下工程防灾减灾领域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做出了贡献。
原标题:《偏向虎山行!河北邯郸籍“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李利平:智慧土木工程的“造梦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